《活着》
阅读合伙人Vol.41
6月21日下午,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图书馆品牌活动“阅读合伙人”第41期围绕小说《活着》展开。本期主讲人喻海群带领读者走进余华的文学世界,遍历书中主人公“福贵”的五味人生。
活动回顾
作者余华的创作历程素来为读者津津乐道,本次活动亦由此启程。为了让在座的读者们深入领会本书的深意,主讲人首先阐述了余华的小说创作风格——冷静、克制、直面苦难。随后,深入解读了小说创作背后的灵感来源及其影视改编历程,为整场分享奠定了深刻而引人入胜的基调。
对小说的进一步分析围绕情节与线索展开。喻海群引用小说文本,详细分析了发生在福贵、老婆家珍、女儿凤霞、女婿二喜,以及儿子有庆身上的一桩又一桩惨剧。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主讲人用“皮影”意象在全书中的线索作用。她分析道,“皮影”在福贵的一生中如影随形,伴随他度过了挥霍的青年、奔波生计的中年、风雨的战争年代……它不仅是福贵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象征,更如同一幅剪影,映照出他身后宏大而变幻莫测的社会变迁图景。
情节分析之后,主讲人对福贵的命运、人性及其“认命”而近乎“麻木”的生存哲学进行了深刻解读,将活动推向高潮。她特别剖析了余华的写作技巧:为何那些惨剧读来如“胸口压大石”?关键在于余华摒弃直接抒情,代之以极度冷静的陈述。这种写法将痛苦赤裸呈现于读者面前,仅凭白描便足以触发读者对场景的想象与自身生活的关照,从而产生更为绵长的“后劲”。此外,余华惯于在苦难间隙点缀“甜蜜”与“温馨”,这种悲喜交织的强烈张力,使阅读体验充满了感性与哲思的碰撞。
活动的尾声,喻海群与读者朋友们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大家围绕“如何生活”这一永恒话题畅所欲言,从“公园二十分钟定律”的松弛哲学,到通过阅读与写作安顿心灵,乃至借助AI获取情绪价值……参与者们积极交流着各自认真生活的小秘诀。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文学的力量,正在于启迪思考。愿这场关于《活着》的分享,能化作思维的果实,助我们更好地与命运和解,在生活的长河中,从容起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