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阅读合伙人第二季第9期活动在我馆二楼影音室如期举行。本期活动由顾丹凤担任主讲人,以作家红日的力作《驻村笔记》为分享书籍,引领读者深入精准扶贫的火热现场,共同感受新时代乡村变革的艰辛与希望,品味这部“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之作的深沉力量。
本次分享围绕“一本笔记,一个村庄,一部时代档案”展开。顾丹凤结合对乡村振兴的深刻观察,从作者身份、扶贫现场、人物群像与现实镜鉴四个维度,层层深入地解读了这部作品。顾丹凤生动描绘了以毛志平为首的扶贫小队进驻河城县天马乡红山村后,架桥修路、改造电网、发展产业、培养人才的攻坚历程,让听众仿佛置身于那场改变贫困面貌的“大会战”现场。

在解读环节,顾丹凤引导读者聚焦作品的核心冲突:扶贫小队千辛万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何在精准脱贫“双认定”的关键时刻,却遭遇了帮扶农户拒绝签字的困境?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深刻揭示了政策落地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复杂性、人情冷暖与信任建立的不易。从“挂名驻村”“状态不在线”的干部问题,到村民内心的真实诉求,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无比真实、充满张力的乡村治理图景。

分享会的高潮落在“驻村干部的角色与乡村振兴的灵魂” 这一现实命题上。顾丹凤结合PPT中“驻村干部要敢当‘助村主角’”的观点,分享了河南“蹭饭书记”董桂林等当代驻村书记通过短视频平台与村民“打成一片”、挖掘资源的新形象。她剖析道:“乡村振兴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发现资源的眼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更是那份‘力戒过客心态,破除本领恐慌’的赤诚与担当。”现场读者围绕“如何真正赢得民心”、“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碰撞中找到发展路径”展开了热烈讨论,共鸣强烈。

本次活动以《驻村笔记》为窗,让读者在领略精准扶贫壮阔画卷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场关于基层治理、干群关系与时代精神的深度对话。《驻村笔记》不仅是一部文学佳作,更是一份有血有肉的“时代档案”,它实现了文学与现实的“双向奔赴”,让政策话语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叙事,激发我们对乡村振兴之路的持续关注与深刻省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